只是记得你们今天说过的话,将来家宅不宁,仕途不畅时,不要怨我未曾给你们打算。” 李亦宸迫不及待道,“多谢祖母。” 有了李老夫人的首肯,三太太退婚时便理直气壮了许多,为了防止秦知宜赖着不退婚,还先放出了风声,不是李家想退婚,实在是秦知宜德行有亏。 谢晏静默不语,不搭理她。“……还守寡。”回梧桐苑的路上,云苓鄙夷道,“二姑娘可真能编,先嘲笑您不得男人喜爱,见您不在乎,竟然直接诅咒您没男人。”说着又朝秦知宜竖起大拇指,“可惜啊,对上您,她还是得甘拜下风,守寡就能继承镇北侯府遗产,您这想法也是没谁了。” “奴婢刚刚偷偷看了眼,二姑娘脸都气黑了,还以为她多清高呢,如今见您嫁入更高的门第还不是心中不平。” 秦知宜心道,秦柔要真清高,重生回来后机会多的是,何必要抢别人的未婚夫,所以有些话,听听就行,但有些话却是真的…… 比如上辈子太后下过一样的圣旨,选中的对象是和徐大姑娘相似的前尚书家的姜三姑娘,谢晏同样选择了接旨,娶了对方回家。 那就说明谢晏选她只是随机,至少没有什么针对她的阴谋诡计,当然,最让她满意的是谢晏对待不在意的夫人的方式就是随便对方侯服玉食,浆酒霍肉,还能顶着镇北侯夫人的名头随便招摇。 当时秦柔几乎是不假思索的说出的这番话,以对方恨不得她永远卑微到尘埃里的心态,应该猜她不得谢晏喜爱,在侯府战战兢兢才是,她却说了什么享受两年好日子,只能说明这曾经是她知道的事实。 最最重要的一点是,谢晏大概率是接回了九皇子还找到了遗诏,最后倒台的是太后。 除了一开始直白的试探,保险起见,她激秦柔时故意说了谢晏是“皇上的亲舅舅”这句话,秦柔却完全没有意识到问题,也就说明她已经习惯了这件事,她上辈子的很长一段时间,谢晏就是皇帝的亲舅舅。 所以总结一下就是:不会作为九族被牵连,还可以躺平享受。 最让秦知宜动心的一点是:等一切尘埃落定,徐大姑娘还会回京,届时她只要识趣的退位让贤,说不定还能换些日后的庇护——未婚的姑娘必须嫁人,但和离的姑娘却有自立门户的机会,参考她娘。 所以,只要去镇北侯府享受几年,顺便找几个靠山,之后和离就可以实现人生自由,这么算来,比被迫绑在某家的后院一辈子还要强些。 果然变数也伴随着机遇,未尝不是好事。 云苓看着秦知宜脸上的笑意以为她有了什么主意,“姑娘可是有法子让镇北侯栽跟头了?” 她的语气中充满了跃跃欲试,显然对谢晏忽视秦知宜的事情非常不满。 秦知宜表情一肃,“不可对镇北侯不敬!”她语重心长的教育云苓,“位高权重也意味着责任重大,镇北侯鞠躬尽瘁,劳苦功高,我们这些受他庇佑享受安宁的小人物听他的话不是应该的吗?” 云苓:??? 他要是答话,恐怕秦知宜还会得寸进尺,索性晾着她,让她自己没趣。 可秦知宜是那样心思敏感,还容易多想的人吗? 她继续看他的脚,观察入微:“你的脚趾也长,小脚趾生得真明显。” 伺候两位主子的人,早在谢晏泡脚时就去帘子后面守着了,听到屋里秦知宜和谢晏的对话,都不禁低下头忍笑。 她们少夫人可真是有趣。 从前世子还未娶妻时,栖迟居常常都安静到有些冷清。 现在世子有了少夫人,不仅生活多姿多彩了,恐怕连心情也精彩纷呈。 并且,秦知宜并非那种擅长说笑逗活的人,可她与谢晏对在一起,就连简简单单的说话做事,也能碰撞成让人忍俊不禁的效果。 尤其是少夫人让世子吃瘪,说不出来话的时候最是好笑。 第31章 在秦知宜点评谢晏的脚时,持续许久,谢晏都没说出一句话。 脸色青一阵白一阵,有着不明显的扭曲。 秦知宜越发得寸进尺,在分别描述了谢晏线条清晰的脚踝和背弓后,留下最终总结集大成的两个字。 “玉足。” 谢晏脸色蓦地一黑,置于膝盖上的手紧紧攥着膝盖,把锦袍攥出五指痕迹。 谢老夫人虽然免了知宜二人的请晏,但做孙媳却也总不能天天不去,先不说规矩礼法这些讲究,从尊老爱幼的角度来说也不应该。 故而在知宜身体渐渐好转后,虽不是每日都卡着点去宁寿堂请晏,但也时不时过去谢老夫人那边坐坐。 今日知宜晨起过来宁寿堂之时,正好遇上了同样过来请晏的王姒。 谢老夫人对着两个孙媳道,昨日卫家夫人过来拜访,带了好些节礼过来,其他倒还罢了,那四样江南工坊织造的纱帐看着不错,问她们需不需要。 知宜记得原文当中曾经多次提到,谢峥不光脾胃较弱,睡眠还一直很轻,后来去京中备考了换房间后,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都睡得不好。 上次谢峥风寒发烧之时,知宜连着在那边陪了几天,看那窗纱遮光性不算太好,只要外面天光转亮,谢峥多半就睡不着了。 知宜谢过老夫人后,大大方方的挑了两匹。 王姒看着她选的样子皱眉道:“这两匹窗纱都有些暗,做针线时难免对眼睛不好。” 来到谢家从没做过针线的知宜突然心虚了一下,好在这段时间她已经咸鱼惯了,脸皮也练出来了。 “我想着给峥儿读书辛苦,给他卧房换上遮光一些的窗纱,晚上也能睡更好一些。” 谢老夫人笑着点了点头。谢家再是富庶,想来秦氏的月例银子也不过二十两上下,她门第又低,嫁妆大概也没多少,拿什么来买这些? 想到这里,房氏不由冷哼道:“要把这些全都买了,没有五百两银子下不来,谢夫人好大的口气。” 知宜对这个时代的物价还算不得完全了解,方才说完那话之后心里多少有点没底,又听她说要五百两银子反而松了口气。 这价格完全能负担得起。 杨胜很快问价回来,说掌柜那边给了价格,都要购置下来起码要给一千两银子。 一千两吗? 知宜点了点头。谢峥退了烧后,风寒症状也减轻了好些,便有了想要去学堂上课的念头。 轻尘苦劝不下,只能去找知宜,知宜当即拍板,“你现在的身体还是静养为宜,科考之事原不在这一日两日的学习,等风寒痊愈了再去便是。” 谢峥却还是想去,迟迟没有点头答应。 知宜在看书时候就发觉了,这孩子多少有些死犟,正面论述很难说通,便换了另一种说话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