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九书屋 > > 庶子无为(科举) > 分卷阅读189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189(1 / 1)

都已经熟记了,再看看时辰差不多了, 这才带着众人往宫门处走去。 首先要过的就是午门。 午门成一个“凹”字形,两侧是巍峨的阙门,中间便是午门, 午门正面分三扇门,这三扇门也极为讲究,东侧门是给文武百官走的,西侧门是给皇亲国戚走的,至于中间那扇门,只有皇帝可以走,皇后一生也只能走一回,便是和皇帝大婚的时候。 由此可见,中间这扇门的荣耀。 而今日,中间这扇门大开,是的,这扇大门除了皇帝御用之外,还会三年开一次,迎接天下英才。 这是一个读书人一辈子的荣耀,便光是走这一扇门,都够他们吹嘘到老了,世人听了,也只有艳羡赞叹的份。 当沈江霖当头带着三百名贡士一起浩浩荡荡走进这扇门的时候,终于理解了古代文人对于鲤鱼跃龙门的执念了,光是这份仪式感,就已经足够让人震撼了。 午门两侧阙门上方一直到午门上方的连廊里,全部站满了守门禁卫军,午门门口更是两列禁军把守,全部搜检合格之后,才会让人进入,进入之时,上千名禁军齐声唱和,恭祝这些未来的新科进士们得以入龙门。 刀鞘与石壁整齐相接,禁军口中高呼:“威——武——” 呼声嘹亮,直冲云霄! 所有人都不自觉地昂首挺胸起来,一过午门,那种扑面而来的皇家气派就展现在了眼前。 午门之后是一金水桥,迈过金水桥,再往里走百步之远,又是三扇大门,分别是“太和门”、“贞度门”以及“昭德门”,贡士们从“太和门”入,然后便是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太和殿”便是皇帝上朝的殿宇,而这次的殿试则是在“保和殿”举行。 “保和殿”是皇子读书之地,文气最甚,再此举办殿试,有其之深意。 永嘉帝已经高坐在御座之上,下面站着的是文武大臣,主持此次殿试的,是由礼部和太常寺、鸿胪寺共同出力,沈锐看着自己的儿子一步一步走上前来,心内更是百感交集。 三年前沈锐看着自己的大儿子混在人群里走进了“保和殿”,当时他就已经激动到热泪盈眶了,毕竟沈江云完成了自己一直以来的夙愿,终于可以考中进士,证明了他的真才实学;而他这个小儿子更是不一般,在一众贡士里面,他的年纪是最小的,但是他却是站在最前面的一个。 仿佛此刻沈江霖身上的荣耀都变成了沈锐的,若是可以,沈锐恨不能身替了儿子去,让他也享受一番此情此景。 按照刚刚在午门外太监们所教授的礼仪,沈江霖带着一众贡士们对着永嘉帝三跪九叩,行礼完毕后,就听到御座之上男子的威严之声:“诸位英才请起。” 沈江霖站起身来的一瞬间,快速打量了一眼御座上的天子,然后便低垂下眼睫,王安叮嘱过他们,直视圣颜是冒犯天威之事,所以此刻所有贡士们都是眼观鼻鼻观心,不敢东张西望。 只是刚刚那一眼,沈江霖还是看清楚了永嘉帝的面容,倒是和那太子有着五分相像,只是比太子年纪更大、面容更坚毅、身上的气势也更足一些。 想来宁王肖母? 沈江霖心中如是想着,在这种紧张的氛围中,发散着自己的思维,好让他放松一些。 永嘉帝一眼就看到了站在最前面的沈江霖,朗声道:“此届会元何在?” 沈江霖立即出列,行礼道:“学生沈江霖,拜见陛下。” 沈江霖自称“学生”,让永嘉帝十分满意,沈江霖可不就是天子门生? “看来你就是那个十七岁的会元郎,抬起头来,让朕仔细看一看。” 永嘉帝说完,沈江霖便抬起了头,永嘉帝常年案牍,眼神不是特别好,刚刚看到沈江霖走进来的时候,只朦胧觉着沈江霖身高腿长,气质不凡,如今看清了沈江霖的长相,更是心生喜爱,连说了三声“好”! 底下大臣听到永嘉帝称赞沈江霖,便也跟着祝贺道:“沈会元年纪轻轻已中五元,想来便是承天庇佑,英才降世我大周,是上天对我大周朝廷的嘉奖啊!” 出来说第一句话的人,是内阁首辅杨允功,另外几个大臣听了也是频频点头。 杨首辅一向是会说话的,不仅仅赞了沈江云,更主要的是赞了陛下和朝廷,人才辈出,可不就是他们治下国泰民安么?国泰民安,即是君功,更是臣劳。 沈锐听了喜不自胜,忍不住也上前一步接话道:“杨首辅所言极是,不仅仅是会元郎年轻,此次的前十名竟都没有超过而立之年的,也是罕见了!” 前些年,沈锐因为商人是否可以参加科举一事,被吓破了胆,后来事情解决后,自此沈锐基本上在朝堂之上不发声了,如今他两个儿子一个个起来了,又攀上了两个好亲家,自觉自己腰杆子又硬挺起来了,时常也会在朝议上发表两句不咸不淡的话,找找存在感。 只是此时,别人说这个话也就罢了,当别人不知道沈江霖是你儿子似的,还要上来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实在是让有些本就心生妒意的人开心不起来。 不过大家都是官场上的老油条了,花花轿子人人抬,此刻永嘉帝正龙颜大悦呢,又何必去说扫兴的话,便是心中有不愉,也是能不露一点声色,继续顺着沈锐的话恭维着。 永嘉帝一向瞧不上沈锐,但是因着沈锐生了两个好儿子,永嘉帝再看沈锐,倒也觉着他不是那么一事无成了,至少在生孩子方面,永嘉帝都有些佩服他,如今再听他说话,倒也包容了一些。 底下刚刚考中的贡士们则没有这份官场老油条的心性,面对皇帝对沈江霖的赞赏,都是又羡慕又佩服,倒也不是不想嫉妒,而是实在差的太远了,便是嫉妒也嫉妒不上来。 唯有陶临九,低垂着头默默地听着,手却拢在了衣袖中一点点紧握成拳。 沈江霖坦然受着各色目光,面不改色——不遭人妒是庸才,这些年他早已是习惯了。 鸿胪寺官员上前唱名,一一验明身份后,便被礼部的官员引到了偏殿之中,由永嘉帝当场出题考核,今日的考题只有一道策论。 策论策论,便是问策于这些贡士们,谈及的就不会再是一些书本上的知识,而是需要这些贡士们用真才实学为国家去解决问题。 这些贡士们,除了一些死读书的自不必说,但凡有点远见的,被取中之后都会去积极研究目前的国家大事,分析近期的邸报,猜想皇帝会往哪个方向出题,自己也好预先想个对策出来。 沈江霖自然也有关注,他这一年多人就在京城,家中又有大哥在六科任职,他自来是个心思敏锐的,想到这两年的大动向是蒙古互市、边防之策,若是继续往这方面考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